我市城市管理工作锚定“走在前、进位次、提水平”,遵循“改思想、改作风、改政策、改流程”基本逻辑,以“转思想、转理念、转定位、改方式”为牵引,用党的建设引领方向,用服务群众统领作风,用守正创新推动发展,全年城市管理工作成效显著,亮点突出,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现报告如下:
2024年,我市被选为全省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整治提升重点推进城市,新承担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全省试点,市城管执法支队被住房城乡建设部评为巩固深化“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表现突出单位,执法案例在全国、全省专题会议上受邀教学,央视《晚间新闻》报道我市窨井盖治理成效,我市参赛队伍荣获省花境职业技能竞赛、环卫技能竞赛、“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等各项赛事二等奖11项、三等奖8项、优秀组织奖3项。执法队伍建设、城市防汛、城乡环卫一体化等22条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获得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肯定性批示6次。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坚持绿化惠民,公园城市更加宜居。以绿化作为城建精髓,落实“为民建绿、提质靠绿、见缝插绿、破墙透绿、拆旧扩绿、特色植绿、综合用绿、均衡布绿”的“八绿”要求。一是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创新“公园+”“林荫+”,加强综合公园、口袋公园(社区公园)、绿荫停车场、城市预留地、片林等公共空间建设。2024年中心城区建成口袋公园156处,配建绿荫停车场124处、车位7102个,增加绿地面积75.34万平方米,提前超额完成全年建设任务。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指标明显提升。二是推动绿地开放共享。实施第三批绿地共81处、168.7万平方米开放共享,开展“公园+市集”“夏日露营计划”等可进入、可体验、可参与的绿地共享活动,接待游客超过400万人次,满足群众搭建帐篷、运动健身、休闲游憩等户外需求。露营滨河•静享绿色”成为休闲新风尚。三是推进城市预留地建设。按照“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的要求,以“占下地、栽上树、停上车、能便民”为基本原则,以栽树为主,引自然入城,以简易公园、绿荫停车、健身步道、邻里集市、低空经济和应急疏散等为主要功能,目前第一批37处已建成19处,正在施工11处,第二批15处1281亩城市预留地已向社会公布并加快推进,受到市民群众的高度认可。四是优化城市绿道网格。以打造“社区休闲绿道、城区公园绿道、内河沿岸绿道”为重点,提升绿道覆盖率。2024年中心城区新建绿道60公里,累计达426公里,城市绿道服务半径覆盖率88.76%,万人拥有绿道长度为1.7公里。五是推行“增花添彩”。全年适时举办包括赏樱花、牡丹、月季、荷花、菊花等在内的花事园事活动16次,其中“花漾沂蒙·金秋赏菊”等展区成为热门打卡地。
(二)坚持常态长效,环卫治理更加深入。以实现城市环境卫生质量显著提升为目标,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卫生品质,持续改善城市市容市貌。一是强化保洁管理。实施“设施体检”行动,公厕提标便民行动圆满收官。中心城区累计新建公厕220座,提升改造143座,满足市民日常需要。开展省级深度保洁示范路创建工作,绘制秋季落叶清理作战图,2024年中心城区城市主次干道深度保洁率达到84%。二是优化垃圾清运模式。城区697个物管小区实现“桶站对接”,优化运输线路51条,152个物管小区采取错时清运,95个城中村垃圾清扫和清运问题得到解决,9条商业街、2000余家店铺实现“上门收集、车到即投”,852个无物业管理小区全部由环卫保洁作业公司兜底清运,1—11月,全市相关工单同比下降40.05%,环比下降36.97%,“垃圾清运不及时”突出问题得到有力纠治。工作经验被市热线办选为典型进行宣传。三是深化城乡环卫一体化。落实有人抓、有人干、有标准、有考核、有投入“五有”要求,开展“洗城”“净路”“净水”等“八大行动”,累计排查清理各类积存垃圾堆1.6万余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善,1—11月,全市环境卫生类工单同比下降44.51%,环比下降42.53%。相关工作受到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肯定,《小切口、精谋略、惠民生,以“专项深办”“八大行动”“分类分级”递进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长效治理》被省住建厅列为第1批典型推广经验。四是强化环卫工人权益保障。在全省率先成立环卫工人关爱基金,共募集现金161.19万元、相关物资折合268.4万元。对首批6个贫困环卫职工子女发放助学金;对首批100名环卫工人建立免费查体健康档案;向4000余名环卫工人提供60万余份免费早餐;向6056名环卫工人发放价值38.4万元的生活物资礼包;对738名发放困难慰问金73.8万元。工作经验被省住建厅推荐申报全国服务环卫工人典型案例。
(三)坚持标本兼治,市政功能更加完善。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全面推进工程建设、设施维护、城市防汛、水体治理等各项主责主业,聚力打造宜居、韧性城市。一是高效推进工程建设。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3934万元,国债项目资金5.17亿元,先后实施罗六路、陷泥河、启阳路、北园片区、兰山老城区等内涝治理和排水管网改造,以及学校周边护学步道改造、三河口隧道安全改造、公共停车设施联网改造等10多项市政工程,进一步补齐设施短板,提高运行效能。二是稳步提升市政设施品质。狠抓精准精细维护,启用智慧市政信息化养护平台,累计维修车行道、人行道15.1万平方米,路缘石3.32万米,维修桥梁22座,清疏管网102.9公里,修复井盖5310个,检修光源电器套1.06万套,优化楼宇景观亮化,设施完好率保持99%以上。三是积极打造井盖治理“临沂样板”。深入调研破解井盖治理难题,推广使用沥青热再生车等先进设备,更换、改造井盖1.6万个,为1.5万套排水井盖安装智能监测设备,统一井盖铭牌样式,制作安装铭牌五万多套、10万余个,提高井盖安全运行系数,相关经验被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新闻》报道。四是全力保障城区安全度汛。以强化城市韧性为主体,以“联排联调”“智慧防汛”为支撑,实时监测雨情水情汛情,严格落实网格化防汛,全员“一处一策”做好188处立交下穿等重点部位防控,对排查的31处积水点分类进行整治,有效应对9次强降雨过程、第3号台风“格美”和“7.7”历史极值强降雨,保障城市安全度汛。实施柳青河、涑河、陷泥河、青龙河等15处河堤水毁修复工程。五是抓牢黑臭水体治理。组织黑臭水体长效管理培训,常态化开展日常巡查,及时处置发现问题。其中,开展无人机联合巡查5次。中心城区16条、24段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六是抓实停车设施管理。开展“共享单车进北城”活动,共设置单车点位245处,投放共享单车2600辆,基本实现大型商超、写字楼、公园、医院、政务大厅等人员密集区域全覆盖。全市已建成公共停车泊位20573个,其中中心城区建成公共停车泊位12542个(绿荫停车场124处、停车泊位7102个,建筑配建停车泊位5440个),各县城区建成公共停车泊位8031个。
(四)坚持务实好用,智慧管理更加有力。坚持科技赋能,以智促治,着力打造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一是“运管服”平台运行成效显著。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受理案件623631件,立案派遣528681件,处置506591件,结案558956件,处置率95.82%,结案率96.31%,一大批与市民生活安全息息相关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市管理效能和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二是信息采集队伍作用发挥明显。开展园林环卫、市政设施信息采集现场教学、点评、督查活动61次,编发各类分析报告等90期,信息采集覆盖率、准确率、及时率得到有效提升,共上报案件37万余件,自行处置4.1万余件。开展市政设施、园林环卫等专项普查30次,发现突出问题27966余件。三是无人机飞控巡查有序开展。完成人居环境整治和城乡环卫一体化考核189个镇街、4883个村居巡查任务,发现问题26600处;帮扶沂河新区开展环卫一体化大摸底,助力蒙阴环卫一体化现场会和平邑人居环境参观线路巡查,发现问题2873处;开展中心城区施工围挡问题巡查,巡查1311处,发现问题1478个;完成37块预留地块现状航拍摸底;完成文旅大会环境卫生专项巡查。四是创新提升热线首发工作。深化提升全系统“热线·首发”创新提升行动,落实“三提四抓二十条”措施。深挖热线数据“富矿”,提前2个月梳理高发诉求,预判性堵塞漏洞,前瞻性开展工作,固化为主动工作清单机制。我局成立全国城管系统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热线工作室,有关同志24小时活跃在业主群、社区群,提前化解矛盾诉求,主动融入基层治理。《“真心为民·同心管城”用好热线首发驱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成为全市党建十佳创新案例。
(五)坚持主动作为,执法服务更暖民心。落实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关于“为民是城管工作的原点”指示精神,持续开展转思想、转理念、转定位、改方式的“三转一改”,巩固推进执法队伍“强本领、优服务、提形象”专项行动。一是全力提升市容秩序。配合完成山东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临沂市第八届运动会等17次活动、赛事的保障工作,进一步展示“城市服务者”形象。《市容秩序治理全流程再造》入选全市“一部门一改革重点”典型案例。组织开展占道经营“专项深办”,帮助基层解决皇山路、祝丘路等一批重难点问题,全市占道经营类热线工单数量连续五个月同比下降,入选市级十佳工单、典型案例3次。二是助力提振经济活力。联合商务、自规等13部门制定《临沂市便民摊点(群)规范管理意见》,建设便民摊点群235个,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给予肯定性批示“好在主动顺应群众需求,不怕自己麻烦”。设立“邻里市集”“果蔬小集”140处,服务流动商贩3万余家(次)。组织“邻里市集”助力乡村振兴优质农产品进城展销活动10次,服务农业合作社、商户等群体1000余家(次),为商户增收150余万元。编制“便民服务电子地图”,及时公布各类便民服务业态位置、服务内容、服务时间等信息。三是强化户外广告管理。联合下发《临沂市户外广告和招牌设施设置标准》,继续做好城市户外广告和招牌设施设置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活动期间共排查发现大型户外广告安全隐患488处,其中拆除457处、面积5022平方米,整改加固31处、面积1021平方米,捍卫群众“头顶上的安全”。四是积极融入基层治理。组织城管执法人员进驻综治网格,下沉执法力量2470名,覆盖全部16431个基础网格,打造具有用餐、饮水、充电、维修、休憩、如厕等六大基础功能的城市服务驿站28处、便民服务点142处,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以美德积分管理为抓手,全面推动临街商铺门前责任区制度落实,形成市容环境、文明创建与美德信用融合推进新模式。相关案例被经济日报、大众日报、山东卫视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二、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全市城管系统将坚持“人民城市”理念,用好改革“关键一招”,统筹加强城市建设、运营、治理,推进“成就人民”实践,推动形成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努力把临沂打造成为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
(一)塑造“千园之城”。聚焦公园城市建设和“千园之城”建设目标,探索园林行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全面推进城市园林管理精细化、法治化和智慧化。一是做好规划编制引领。印发实施《临沂市绿地系统规划(2021-2035年)》《临沂市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规划(2021-2035年)》,做到从全局谋发展,推动全市绿地建管“一张蓝图”。二是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深化山东省公园城市建设试点,中心城区计划建设口袋公园123处,绿荫停车场43处,年底建成“千园之城”。加快推进第二批15处、1304亩城市预留地建设。预计2025年完成建设绿荫停车场22处、车位2110个,片林14处,邻里市集4处、摊位280个,计划增加城区绿地面积980亩。三是强化绿地共享管理。建立健全城市开放共享绿地“轮换养护”制度。联合文旅、体育、社区等部门,推动人民公园、河湾公园等直管绿地实施“公园+”试点,共同开展绿地开放、“国球进公园、进社区”及其他场景活动等工作。四是加强绿地考核监管。树立“系统抓”和“抓系统”思维,提高五区和直管绿地精致养护管理水平,保障重点区域绿化品质不掉档;积极推进智慧园林平台安全等级测评维护项目,提高直管绿地智慧管理能力水平;建设园林废弃物处理示范点,加强生物有机肥、有机覆盖物、有机基质等方面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五是推动“赏花经济”组团发展。以市直管绿地带头,充分利用现有花卉景观资源,打造“一园一品”“一园一花”等精品赏花区,市级直管绿地不少于5处,各区不少于2处,各县不少于1处。组织举办全市“花事园事”和第二届“花漾沂蒙·金秋赏菊”等系列活动。
(二)塑造“洁净之城”。以打造“清洁城市”为目标,着眼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持续改善群众生活体验,体现“干净城市”风貌。一是加强环卫设施监管。研究制定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厂、垃圾填埋场、飞灰填埋场和建筑垃圾垃圾消纳场等垃圾处置设施的规范运行标准,打造市级规范安全管理运行样本设施(单位)。研究制定城市公共厕所建设维护技术导则,组织开展全市城市公厕管理专项集中整治。二是提高生活垃圾清运效率。优化提升全市城乡生活垃圾清运体系,完善城乡生活垃圾产量预测模型和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垃圾运输车辆的配置标准,指导各县区做好收集设施普查和更新工作。全市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设施有效覆盖率达到100%,垃圾桶箱完好率达到90%以上。指导各县区做好生活垃圾分流处置计划和应急预案。三是推动建筑垃圾管理提质增效。强化建筑垃圾专班和业务科室协同联动,构建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的“规划编制、核准审批、台账管理、执法监督”闭环体系。会同审批部门研究完善中心城区建筑垃圾的产生、运输、处置核准的标准流程再造,保持中心城区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工作水平在全省领先。
(三)塑造“韧性之城”。围绕打造运行高效的智慧城市为目标,加强物联感知设施部署和联网监测,完善智能化智慧化整体防控布局,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一是强化城市“运管服”平台建设。以推进建设“一委一办一平台”为总抓手,逐步推进县级运管服平台应用,做好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建设工作。努力实现市级“运管服”平台多维融合、全景智联、协同高效。增添城市黑臭水体监管应用场景,构建“管网-泵站-河道-污水厂”全要素监测网络,实现水质预警、科学调度。二是强化城市治污能力。计划实施4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4座湿地提标过渡至工程提标,提标完成率达到60%、力争68%。构建污泥扁平化处理、信息化监管、全流程考核三大处置监管体系,实现污泥“产、运、处”全过程监管。出台城市黑臭水体长效管理办法,明确日常巡查、保洁、维护、补水、检测、考核等系列标准。建立“地上、天上、网上”立体巡查机制,实行分级管控、预警。三是增强科学应汛能力。进一步梳理完善防汛指挥流程,形成市城防办工作规程。出台网格防汛实施方案,实现“一张网格、四级联动、部门响应”,深化对重点路段、地下空间等防控,进一步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四)塑造“温暖之城”。以巩固深化“强本领、优服务、提形象”专项行动为主线,持续改进能力作风,优化机制流程,实现队伍素质再强化,服务能力再优化,群众满意再提升。一是推进“两集一点”提质增量。严格执行《临沂市便民摊点(群)设置》管理规定,细化规范管理指引,更新便民电子地图,指导各县区制定“两集一点”规划,增加点位设置,力争2025年“两集”点位突破200个。二是深化城市管理护学综合服务。结合全市校园周边安全治理和城市管理志愿服务工作,统筹开展高峰护学岗值守、护学步道建设、环境卫生园林绿化提升、餐饮油烟治理等基础服务,实现城区主要学校全覆盖;整合园林环卫、市政、执法骨干力量,打造3-5处市级试点。三是琅琊城市服务驿站融合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场所,推动“工会驿站”“暖蜂驿站”等阵地共建共享。结合校园周边护学工程,利用公共区域与学校共建、设置一批具备家长、学生等候,取暖(纳凉)避雨(雪)等特色功能的城市驿站,力争城市服务驿站总数突破60个。四是推行户外广告精致管理。以实施《临沂市户外广告专项规划(2021-2035)》为契机,指导各县区制定完善户外广告详细规划(设置标准),根据规划组织开展全市户外广告提升工作。搭建、推广户外广告管理系统,畅通部门横向交流,打造网格化、智慧化、便捷化户外广告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