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津的大街小巷,有这么一群人,不管是高温,还是雨天,天天在道路上“东张西望”,她们便是区数字化中心信息采集员。一步步走遍城市的街头巷尾,寻找城市环境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这群“娘子军”就像一双双“城市的眼睛”,时刻为市民的生活环境观察。
在外,专做城市环境的“找茬人”
6月20日早上7点半,作为江津区数字化中心56名信息采集员中的一名,当很多人还在睡梦中时,刘永清就已经进入到了工作区域。今天,她同往常一样,在城区的主次干道上进行问题采集,通过城管通APP,将区域内的城市管理部件,包含公共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存在的问题,及时的上报到区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上。
除此之外,城市管理的事件问题也是她的工作范围,事件问题包含着市容环境内的卫生问题、各类宣传广告、工地施工问题还有突发性的事件等。
在巡逻时,刘永清发现一处井盖缝隙过大,怕小朋友路过存在危险,只见她拿出手机,打开城管通APP,拍照、定位、添加描述、上传,一气呵成。
刘永清说,像这样的操作,她每天要进行近百次。“每一个环境问题都逃不过我的眼睛,在这个岗位上,我一定要做到尽职尽责”。
在内,多方协调解决环境问题
“您好,这里是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的?”“这处存在沿街店面占道经营的情况,我现在把地址和图片转发给你,希望你们能在规定时间内前往处理。”……
就在刘永清等人在街上巡查时,留在中心的同事也没有闲着,一阵阵电话铃声此起彼伏,而通话的内容则是一宗宗案卷的交办与确认。乍眼望去,虽说是清一色的“娘子军”,但说话的声音却铿锵有力、婉转有声。
在这个集体中,每一个岗位都分工明确,对时间的把控精确到分。“将采集员上报的照片进行分类,然后立案,并根据类别确定解决时间,分秒不差,尤其是关系到市民安全的案件,更是马虎不得、拖沓不得。”中心大厅工作人员何叶举了一个例子,如果发现井盖缺失的情况,从采集员上传系统、立案处置再到处置完成,要求1个小时之内完成。“整个流程有7个环节,非常严谨,不能遗漏,更不能跳跃,有时候我们为了找一个井盖的负责单位,要打上十多个电话,所以我的桌子上备着两台电话,就是方便与协调单位的联系。”
何叶是指挥中心的一名“老将”,经过数年锻炼,她已经炼就一双火眼金睛,看一眼图片上的内容,就能大致确定信息。她工作了8年,平均每天和同事们要处理200多个案卷,一个案卷最少点击电脑鼠标4次,打电话4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都“犀利”了不少。
下足绣花功夫,扮靓城市面貌
“我们的采集员都是女的,在采集的过程中要是遇到占道经营、违章停车等违规现象,当事人就容易把我们当成出气筒,挨几句骂是常事了。”吕静回忆说,曾有一位同事因对人行道上的违章停车进行拍照取证,结果被车主狠狠骂了一顿。
有一次,吕静发现有家店铺门前的垃圾桶满溢,很多垃圾还堆放在外面,甚至是放在了人行道和盲道上。她将问题上报之后,顺便提醒了店家一句,而店家却认为吕静多管闲事,又不是他一家倒的垃圾,况且吕静又不是城管执法人员。
对于这种情况,吕静遇到过几次。她说,采集员的工作性质就是如此,可能会得罪人,但受点委屈不算什么,“我们就是抱着给城市‘找茬’的心态,把环境问题找出来解决掉,城市才会变得更美。”
晚上八点半,吕静上报完最后一个问题后,结束了一天的巡查上报之“旅”。一天下来,她的微信步数已达到了25842步。
据悉,该中心成立十年以来,综合运用数字城管信息采集、12319城管舆情热线、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共享公安机关视频监控等手段,将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有机结合,紧盯各类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管理问题,及时发现、高效解决,使群众满意度、获得感骤增。
同时,充分利用平台优势,江津区数字化中心下足绣花功夫,细化创卫创文问题采集,为江津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城市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