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临沂市城市管理局!

当前位置: 首页>>互动交流>>访谈交流>>正文
“逢雨必涝”呼唤城市功能重塑
2016年08月05日   审核人:

“雨季一来,城里看海”,严重影响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的有序运行,成为目前许多城市面临的尴尬和无奈。近期,随着国家打造“海绵城市”战略规划的试点推行,让城市不再“雨中看海”这个多年来难以跳出的“治理怪圈”有望破解。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综合目标,包括修复城市水生态、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等,从而实现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的转型。需要强调的是,“海绵城市”建设并非要建造一个个新城,而是运用全新理念重塑城市功能。

“海绵城市”建设勾画的图景背后,是一盘需要政府、市场和民众齐心协力才能下好的大棋,早已超越了单纯解决城市内涝之需的范畴。

建设“海绵城市”,需要全社会转变观念、达成共识:一方面,不应仅考虑雨水的规划利用,还应创新城市开发模式,改变以往高速扩张的空间发展模式;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和行业要同步推进,防止简单化、避免政绩化,立足现实和长远,学会在急难中放缓脚步。

建设“海绵城市”,要加强规划、引导和管控。要将建设要求贯穿于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与控制性规划的全过程,并转化为具体管控指标。特别是规划成果要广泛征求各部门和利益相关方的意见,通过多方论证最终确定空间边界,严守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纳污这“三条红线”。

建设“海绵城市”,还要创新城市投融资模式。在资金问题上,除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持,还要引入社会资本。对社会领域内容,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政府在法律范围内适当奖励并加强监管确保落实;对公共领域内容,除财政直接投入实施外,也可由政府制定具体操作办法,采取PPP模式等引进社会资本参与,走“先引导再规范”的路子。

“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是不断提升城市雨水综合消化能力。传统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秉持“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的理念,使得城市的排水管网随暴雨强度加大而不断扩建、反复加粗。“海绵城市”建设应转变传统观念,创新思维,强化“源头分散”和“慢排缓释”,让城市变得更加富有“弹性”和“免疫力”,以确保城市能在涝时吸水、旱时吐水。这就需要强化顶层设计,科学统筹安排城市的水源、规模和生态布局,保护好现有的河流、湖泊、沟渠等“海绵体”;此外,还应尽可能地避免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路面过度“硬化”现象,因地制宜建设下沉式绿地、公园、草沟、水景设施,积极拓展新的“海绵体”,让水在自然和城市间正常循环。

(来源:《光明日报》2016年08月05日 11版 作者:吴学安)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