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16年01月07日22:29中国经济时报作者:孟庆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但我国多数地区在城市市政管理、交通运行、人居环境、应急处置、公共秩序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城市管理执法工作还存在管理体制不顺、职责边界不清、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方式简单、服务意识不强、执法行为粗放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健康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
为理顺城市管理执法体制,解决城市管理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消除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短板,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于近日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指出,《意见》是中央层面第一次对城市管理执法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说明了中央对城市管理的高度重视。《意见》的出台有利于城市管理人员加强依法管理、依法行政。提高城市管理的水平,使得城市管理更加规范化。同时,能够加强政府职能的转变,增强城市管理执法者的服务意识。
城市管理将日益规范化
《意见》理顺了城市管理体制,框定了城市管理的主要职责,明确了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国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要求科学制定城市管理执法人员配备比例标准,统筹解决好执法人员身份编制问题。严格队伍管理,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城市管理执法人员管理制度,优化干部任用和人才选拔机制。整合归并省级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具备条件的应当纳入政府机构序列。
“《意见》是中央层面第一次对城市管理执法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周宏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意见》的出台有利于城市管理人员加强依法管理,依法行政。提高城市管理的水平,使得城市管理更加规范化。同时,能够加强政府职能的转变,增强城市管理执法者的服务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为界定城市管理范围提供了依据,解决城市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
“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城市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因素,其核心是用较低的成本来提高全体人民的福利水平。”周宏春进一步说道,与以往不同的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提升城市管理内容,增强服务质量变得尤为重要。从这一角度来讲,《意见》也可以作为提升城市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指导性文件。
城管执法应增强服务意识
数据显示,我国有一半以上人口生活在城市,城管人员数量也已超百万。近年来,市民与城管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城管成为了“暴力执法”的代名词。甚至,城管队伍在执法过程中,屡屡遭遇执法对象的强烈对抗和围观群众的指责。
周宏春分析指出,从近些年发生的典型城管执法案例来看,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城镇化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人员的流动性大,有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和解决。城市管理的执法人员过于重视执法的权利,很少有服务意识。并且,城管队伍的构成也存在争议,出现事故的多被称为“临时工”或“借调人员”。此外,被管理的对象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商贩违规违纪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致使城管在干预过程中,出现管理方法不当、言语过激,或者政策宣讲不到位的情况。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副主任杨小军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城市管理者应当顺应城市发展趋势,摒弃“一刀切”“简单化”的管理理念,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城市必须有很强的包容性,城管执法也要转变理念更接地气,应倡导公众参与社区自治,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真正营造“人民城市人民管”的氛围。
规范城市管理须法制先行
《意见》还从引入制定权责清单、规范执法制度、完善监督机制、推进网格管理、整合信息平台等角度,提出推动形成多元共治的城市治理模式,逐步形成现代城市治理体系。
在周宏春看来,城市管理必须要有法律保障,其中执法问题最为重要。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把严格执法和为人民服务相结合,给商贩留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也非常必要。只有城市管理的执法人员、城市居民和商贩的全方位互动才能形成共赢,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意见》还重点提出构建智慧城市。依托信息化技术,综合利用视频一体化技术,探索快速处置、非现场执法等新型执法模式,提升执法效能。
“智慧城市在城镇化工作中的落脚点就是服务于民生,提高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周宏春说,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在不同区域、不同层级和不同群体间的全覆盖、智能化和均等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智慧城市的核心不仅是将信息、通讯和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城镇化,而是利用这些技术服务于民生。其根本目的是让城市居民利用比较低的成本,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