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南方日报持续推出“城治——探索城市管理和谐之道”的系列报道,从城管被妖魔化的现实到321项行政处罚权的不能承受之重,呈现出来的城市管理难题引人深思。
广州市城管委主任、市城管执法局局长危伟汉向记者感叹,如今的城管已然成了一个被妖魔化的群体。事实上,在很多人眼里,城管与小贩之间俨然已经演化成一场猫鼠大战,稍有碰撞,便擦枪走火。事实上,矛盾冲突背后的问题,早已超越城管群体本身,追根溯源,实则是长期积累下的制度之殇。一方面,高速的城市化浪潮中,城市人口激增,流入城市的人群需要在城市获得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城市的健康发展和城市居民的幸福生活需要秩序的保障,由此造成了城管与小贩二者间的对立。不妨换位思考一番:城管为了管理城市,必然要对小贩进行执法;小贩为了在城市立足发展,则必须抵制城管的执法。这种对立实际上超越了群体之间的矛盾,而是制度本身带来的副作用。
当前城市化加快发展的视野下,消解城管与小贩之间敌意和对峙,找到城市管理的和谐出口,可能需要以改革的思维打量未来。
在某种意义上,城市管理部门可能是政府转变职能、创新管理的一块磨刀石。作为“综合执法机构”,城管掌握的执法权理论上达到321项,几乎将城市管理的相关事务包揽一身,甚至成为不能承受之重。而迄今为止,没有一部全国层面的法律为城管正名,甚至出现城管“没爹没娘”的说法。探讨城管问题,我们可能要将目光由这个执法的末梢神经投向城市管理链条的前端出口,政府不应该城市管理的各项事务通通压到城管一家头上,而应该在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明晰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健全政府机构,并大力提升政府机构的行政效能。城市管理不应该只是以执法的大棒威吓驱赶,而应该是有着一整套精细化、人性化的制度设计,保障各个阶层民众的权利与尊严。其指向的不仅仅是城市高楼大厦外在的光鲜靓丽,而是每一个城市市民的幸福感。衡量一座城市的城市化水平,“里子”比“面子”更重要,人心比“形象”更重要。
因此,我们更应该以改革的思维,努力思考如何更好地服务公众、管理城市。事实上,要缓解民间对城管的妖魔化倾向,政府也需要以新思维打量城市,要俯下身子与流动人口交流和对谈,在坚持群众路线中寻找和解的路径。城市管理的思维如果不有彻底的变革,仍然以执法高压作为维护城市秩序的管理模式,难以改变当前的现状。正如有人提出,城市管理需要抛弃对行政强制力的固有依赖,让政府、小贩、市民三方“坐下来、谈一谈”,在协商中寻求共建共享的城市治理模式,才能解开矛盾对立的死结,重建充满活力而又秩序井然的城市新秩序。今年6月23日,由25名常设委员组成的“广州市重大城建项目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正式成立,标志着市民公众今后将全程参与全市重大城建项目建设决策过程。而城市管理领域,其实亦可探讨多方利益主体参与城市管理决策的模式,探求城市管理的和谐之道。
中国改革的航船驶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城市管理领域矛盾的凸显,正是改革深水区利益和矛盾纠结的一个缩影。革除体制机制上的顽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需要改革的思维才能解开矛盾纠结的线团。我们需要以改革的思维,重新塑造城市管理的新秩序,重新打磨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才能在城市化进程中推动新一轮的大发展。
探索城市管理和谐之道
(南方日报: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编者按:近年来,城管执法引发的矛盾和冲突频发,却让城管日益陷入被“妖魔化”的尴尬境地。“‘走鬼’该不该管?管了,要是引起冲突怎么办?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市民才能认可?”
站在执法冲突第一线,城管工作连轴转却难有职业认同,由暴力抗法引发的伤害事件也时有发生。
城管应该管什么?城管怎样执法才能既有效又和谐?城市管理改革之路在何方?
请看南方日报系列报道探寻治本之策----《探索城市管理和谐之道》系列报道之一:
广州今年平均每周有3名城管受伤
据不完全统计,拥有1000多万人口的广州,目前大概有30万—50万流动商贩遍布各街巷。每天,3196名城管队员和6000余名协管员都在共同守护这座城市。这份职业行使着市容环境卫生、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市政管理、工商、养犬管理等12方面共321项行政处罚权,工作压力不言而喻。
同时,城管也是个一举一动都可能被公众在“放大镜”下观察的群体,有人指责他们执法方式简单粗暴,有人认为因他们不作为导致走鬼泛滥,有人甚至建议取消城管……
南方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在“妖魔化”的背后,是城管连轴转的忙碌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以及难被认同的无奈,由于暴力抗法而引发的职业伤害更远离人们的视野。数据显示,今年1—8月,广州城管执法共发生暴力抗法199宗,城管人员受伤(含轻微伤)99人,几乎平均每个星期就有三名城管队员受伤。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重塑城管形象应首先改变工作理念,改进执法作风,将管理和服务相结合,通过服务来体现管理。
●南方日报记者郑佳欣 实习生 田博 张意珠
现状
三元里街道城管执法队副队长、转业军人谢立行:
“当兵受伤光荣,当城管受伤可能被骂”
170多年前的一段抗英传奇,让广州白云区三元里村闻名全国。如今,这里市场兴旺、人流密集,繁华背后也有着几十名城管工作者的默默付出。
三元里街道城管执法队副队长谢立行介绍,三元里地区有32个全国知名的皮具城,6.2平方公里的辖区内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达10多万,但三元里街道城管执法队只有12名正式队员和40多名协管员。
在广州“创文”检查的节点上,谢立行和他的同事们每天的工作时间都超过了16小时,这让当了16年兵的谢立行感觉每天都像在打仗。上午9时到11时、中午2时半到下午5时半、下午6时半到晚上11时,一天三次集中整治,他们忙得“有时连澡都来不及洗,一躺下就睡着了”。
谢立行抽屉里的补休条足足攒了三四十张,“加起来足够休息一个月了”。只是,各种管理执法任务写满了日程表,他难以抽身。
谢立行说,市民对城市管理的各种投诉大概一天可以接到七八宗,包括占道经营、违法建设等等,每次接到投诉都要赶去处理。一边是市民的频频投诉,一边是对走鬼执法引来的各种矛盾冲突和不理解,“夹心饼干”式的执法现实让谢立行和他的同事们有时感到无从下手。
对他们而言,执法时的各种谩骂、抓伤、划伤已成家常便饭。谢立行7年的城管生涯中遇到过这样的时刻:他在查处一烧烤档时,刚开始劝诫,小贩扔下摊档头也不回地往前跑,谢立行觉得不大对劲,果然对方拿了一把菜刀又冲了回来。“我急忙拿起旁边的‘雪糕筒’抵挡,不然那几刀很可能要了我的命。”
相比之下,广州城管执法人员苏家权就没有那么幸运。他在劝导流动商贩过程中,遭遇流动商贩袭击,头部等处被砍7刀。
8月29日,广州市第14场市政府领导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一组数据,今年1—8月,共发生暴力抗法199宗,城管人员受伤(含轻微伤)99人,几乎平均每个星期就有三名城管队员受伤。当有城管队员受到伤害后的一段时间里,协管员请辞的人数就会剧增。谢立行所在的三元里街道,50人的协管员队伍,不到半年已经走了10人。
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直属三分局教导员谭钊雄总结出这样一套经验:“倘若在执法过程中出现需要暂扣的情况,很多时候一定要严防摊位上的刀具、炭火、开水、竹签等器具,一旦出现暴力抗法,这些小商贩的厨具变成了最可怕的凶器。”
“小贩需要生存,该不该严管?政府部门管理人员连生命安全都难以保障,怎么执法?”让谢立行更为感慨的是,“若当兵打仗受伤牺牲,会觉得很光荣的,现在干城管,执法时受伤了,可能引来的是一片骂声”。
从“最可爱的人”到一些人眼中“最可恨的人”,谢立行无奈地说,战友聚会时,除非别人问起,不然自己从来不会主动说自己干的是城管。
探因
“城管深喉”、“城管行政执法之家”创办者赵阳:
“城管要面对群众,负面消息传播很快”
今年3月6日下午3时许,广州客村立交桥下,推着平板车的流动商贩李盛燕在路边叫卖水果,一岁多的女儿就坐在车前。
一辆城管执法车巡查来到后发生的场景,被记者的镜头记录下来,并迅速在网上蔓延:双手被反缚的李盛燕蹲在执法车边上,女儿则抱着妈妈,两人相拥而泣。
随后,群情汹涌的民意几乎一边倒地批评城管,将广州城管推上了风口浪尖。不过,后来公布的长达15分钟的执法视频显示,李盛燕占道摆摊,城管队员上前交涉,双方发生口角,当城管队员暂扣其水果刀,冲突突然升级,李盛燕拿起摊上的番石榴砸向城管队员,执法人员冲上前“掐住”李的脖子……
在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天河分局副政委王成看来,执法冲突多在暂扣物品环节发生。暂扣是法律赋予城管的唯一刚性执法手段,然而一旦采用,双方肢体接触就很难避免。
谢立行说,当城管依法扣押物品时,无证摊贩几乎都会有反抗举动,如果市民不了解整个过程,很难分辨是商贩暴力抗法还是城管暴力执法。此外,一些小贩还会“自导自演”割手指、头撞墙、卧车底等闹剧,甚至高呼“城管打人”,让谢立行和他的队友们哭笑不得。
城管“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已注定其在多数情况下要扮演“黑脸”的角色。
广州市城管执法局副局长吕志任介绍,在广州,市容环境卫生、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市政管理、工商、养犬管理等12方面共321项行政处罚权都压在了城管这一支队伍上,“乱张贴、乱摆卖、占道经营、违法建设、夜间施工等等,都是城市管理各领域、各层面的难点、热点问题。”
广州天河南城管执法队队长宿立喜颇为困扰:与繁重的工作任务相比,城管队员的配置显然难以满足城市管理工作的需要,“整个天河南地区,2.4平方公里,上千档的走鬼,有正式编制的城管只有6到8个人,怎么管得过来?”
“执法任务重和执法力量少的矛盾突出。”吕志任说,目前广州市城管执法人员定编为3196人,比北京7000多人编制和上海5000多人编制来说相对较少。在这种状况下,城管协管员的数量不断增加,广州全市城管协管员多达6000余人,几乎是正式编制城管的两倍。
干了20多年城管的南京基层城管队员赵阳是著名城管论坛“城管行政执法之家”的创办者,由于自揭行业“潜规则”,被称为“城管深喉”。他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城管之所以被“妖魔化”,公众之所以不理解、对城管这么反感,主要是城管工作全部在马路上,工作量大,涉及面广,都是在群众的鼻子底下,“只要有负面消息,传播很快”。
在广州市城管委主任、市城管执法局局长危伟汉看来,城管被“妖魔化”,除了有工作人员存在执法失当、语言欠妥、行为粗暴等原因,也有一些人以矛头指向城管来发泄自己的私怨或对社会的不满。
寻策
广州市城管委主任、市城管执法局局长危伟汉:
城管是最后一道防线
管理城市要多部门配合
对于越秀区农林街城管协管员温一明而言,今年6月时的一次遭遇历历在目。他在劝阻小贩离开地铁口摆卖后,遭3人围攻,制服被扯烂、下体被打,小贩一边打他还一边大喊“城管打人”……
温一明有时会钻“牛角尖”:自己工作这么辛苦,怎么就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温一明说,在执法时,城管队员和协管员都被要求态度要诚恳、行为语言要克制冷静,当执法中遇到不服从时,就会叫几个老队员过来,几名人围住小贩的摊位,使小贩没有生意可做,自觉离开。
“城管与走鬼之间不应该是敌我矛盾,而应该把城市管理变为服务,用服务替代管理。”谢立行说。
“民众反感的并不是城管的职业形象,而是城管出现的执法问题。”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重塑城管形象应首先改变工作理念,改进执法作风,将管理和服务相结合,通过服务来体现管理。
流动商贩疏导区的出现,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城市管理的含义。海珠区沥滘村村口的立交桥下,500多个简易摊档形成了一个小市场,各种小商品琳琅满目。这里是广州市最大的一个流动摊贩疏导点。目前,广州设置了109个流动商贩疏导区,有约2万个摊档、5万流动商贩在里面经营。
如今,流动商贩疏导区数目在不断扩充,但违规占道经营和乱摆卖行为依然屡禁不止。
“当城市管理出现问题时,大家都在批评城管部门,其他政府部门是否也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市民又该承担什么责任?”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莫于川说。
“流动摊贩等问题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涉及到不少主管部门,要做到标本兼治,显然不能依靠城管部门单一的执法行动。”危伟汉说,城管执法是最后一道防线,有效的管理必须做到事前的监管、事中的监督和事后的执法有机配合。
“城管执法过程中无非是采取劝离、暂扣、罚款等措施,并不能解决违法行为根源性问题。”赵阳说,政府应尽快落实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尽快为城市管理立法,重点要明确城管部门的定位和职责,让“为人民管理城市”、“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理念深入人心。尤其对小商贩问题要疏导,就业渠道要拓宽,社会保障要完善,让小商贩尤其是农村进城人口有更多就业选择,可以极大缓解城管执法压力。
“城管的‘病’靠城管自身治不好,‘内病’还须‘外治’。”赵阳说,想要找到城市管理的未来之路,需要由表及里的根治方案。
众议
没有哪个城管希望每天的工作内容都是吵架、冲突,很多城管甚至相当害怕与摊贩发生冲突。
——广州一名老城管队员
目前城管方面的法律很不健全,而对城管人员的保护比较欠缺,而执法面对一些小贩是弱势群体,只要发生纠纷,大家容易偏向同情小贩。希望能引起各职能部门的重视,齐抓共管。
——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直属二分局六中队梁教导员
以立法形式对城管执法加强规范,是理顺城市管理者与商贩之间基本关系的前提。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
城管的“病”靠城管自身治不好,“内病”还须“外治”。
——“城管深喉”、“城管行政执法之家”的创办者赵阳
他山之石
辽宁:城管笔录须当事人核对签字
据新华社专电城管暴力执法将调离岗位,执法人员不得染发留胡子,执法时要多用“您”“请”等礼貌用语,城管笔录须当事人核对签字……辽宁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于近日印发《辽宁省城市管理文明执法规范》《辽宁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文书制作规范》,首次对城管执法人员行为作了上述规定。
《辽宁省城市管理文明执法规范》规定: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工作期间应当着制式服装,不得歪戴、反戴帽子,衬衫下摆应当塞于裤腰内,不得外露。另外,不得染彩发,不得留长发、大鬓角、小烫发或蓄胡须,执行公务的坐姿要求不能跷腿和抖腿。
据了解,目前,辽宁省14个市有13个市成立了城管行政执法局,44个县中有43个成立了城管行政执法局。
记者注意到,《辽宁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文书制作规范》共四章34条。其规定:询问笔录、现场检查笔录、听证笔录等文书,应当场交当事人核对,并由当事人逐页签字或盖章确认。当事人认为笔录内容无误的,应在笔录上签署“以上看过,情况属实”或“以上笔录无误”等字样,并签名注明日期。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制作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告知当事人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同时写明告知当事人享有陈述和申辩的权利、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及法定期限。
辽宁省政府法制办有关人士表示,近年一些地方出现了城管打人、暴力执法等问题,执法人与被执法人的矛盾冲突问题日益凸显。仪容仪表、语言文明是执法人员的根本规范,如果执法人员能做到文明执法,一方面维护了政府的形象,另一方面,也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总策划:莫高义 张东明王垂林 策划统筹:姜玉龙 郑佳欣 黄少宏